本站名家作品 |
无照片
|
傅星伯作者简介 傅星伯(1910-1994)斋名藤雪庐,山东兖州人。自幼酷爱绘画,初习工笔,后十九岁随张子莲攻写意。所作取法徐青藤,朱雪个、吴昌硕、齐白石诸家,逐步形成个人的画风,构图宏阔,笔墨豪放,拙藏大巧,别具一格.尤擅大写意花鸟、喜画雄鹰。
1939年经北京辅仁大学美术教师、德国人白立鼐(中文名)转送到艺术大师齐白石手中,请白石先生指教。白石先生看后,在一幅《雄鹰图》题跋:“画鸟雀大写意极工者,昔人朱雪个,今人李苦禅,星伯先生胸次常横此二人否?”在另一幅《山水图》上题跋:“昔人画山水,必须百十日,工则工矣,匠家作也。此傅君之画法,人以为粗索,寥寥数十笔,光阴以数分,得山水之面目,纯真不予人夸誉,自抒胸次而矣。余因加言。”
1943年(癸未年)秋,三十三岁的傅星伯携自己所作人物、山水、花卉、鸟虫各十幅随白立鼐拜访了八十三岁高龄的艺术大师齐白石老人。齐白石老人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挥笔题写了“星伯画手头头皆能事,世有知自誉者,不能知星伯也”,在中国近代绘画史上留下一段美好的佳话。
傅星伯最推崇的大家有三人,他们是明代的徐青藤、二清代的朱雪个和近代的吴昌硕。傅星伯也把这三位不朽的画家作为自己学习的老师和政孜追求的目标,他把自己狭小的陋室起了个斋号叫“藤雪庐”,“藤”寓意为徐青藤,“雪”为朱雪个,“庐”取之吴昌硕的号“缶庐”两字中的“庐”字;从此之后“藤雪庐”主人傅星伯,开始了他向着更高目标,苦研丹青的漫漫艺术之路。他卧心尝胆,从容无为,立下了“艺不惊奇莫示人”的豪情壮志。1946年至1949年间,他创作的《夜游赤壁》、《竹林七贤》等人物画和山水、花鸟画曾多次在全国和全省的美展中展出,受到了广泛好评。1978年后他的几百幅作品陆续传播到日本、东南亚及欧美各国。
1980年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第九期《美术丛刊》上,发表了他的两幅作品(一幅《雄鹰》,一副《荷花翠鸟》)。1983年和1990年傅星伯两次被邀请到北京,为中南海、公安部、外交部等部门作画,这期间他有幸结识了何镜涵、康殷、廖静文、黄胄、黄永玉、何海霞、于桑、周广汉、陈殿之等艺术名流和各界知名人士。傅星伯在北京还为北京市残疾人协会捐赠了多幅国画作品,时任中国书画联谊会会长的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女士,还特别聘请傅星伯为该联谊会顾问。傅星伯的名字在北京引起了不小轰动,他的国画作品,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和收藏,专家们称赞他的画“可谓集诸家之大成”具有“大家之风”。
“翻开中国画史,因“雕虫”而著名于世的画家,宋元明清四代不足二十来人,而专攻草虫名垂千古的,仅宋朝的郭元方、李延之、僧居宁数人。现代“雕虫”大家非齐白石莫属,紧随其后的是王雪涛、傅星伯。傅老是齐白石的入室弟子,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享誉京城,声播西欧,后隐居山东小镇长达半个多世纪,虽然并未放弃“雕虫”,而知其善“雕虫”者却不多了。”(摘自李绪萱《雕虫还看许鸿宾》一文。李绪萱先生为《人民日报海外版》美术编辑部主任、我国著名美术评论家。)
傅星伯国画艺术上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朴实,朴实的美是最有力量的,最能感动人。他从早年的趣味过渡到徐青藤、朱雪个、吴昌硕为代表的无俗气的陶醉,然后再回归自己朴实的本性,是他成功的关键之所在。在傅星伯的身上,这种朴素的平民本性和无俗意趣的奇特结合,使他的作品透射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大美 |
|
[名称:] |
花鸟 |
[编号:] |
8570 |
[作者:] |
傅星伯 |
[价格:] |
5000 |
[规格:] |
69*36 |
|
|
|
[名称:] |
秃鹫 |
[编号:] |
5396 |
[作者:] |
傅星伯 |
[价格:] |
8000 |
[规格:] |
48*78 |
|
|
|
[名称:] |
鹰 |
[编号:] |
3904 |
[作者:] |
傅星伯 |
[价格:] |
15000 |
[规格:] |
136*68 |
|
|
|
|
|
|
|
|
|
|